岚图汽车“听劝”!鸿蒙座舱5首搭,FREE+湾区车展实车内饰正式曝光
岚图汽车“听劝”!鸿蒙座舱5首搭,FREE+湾区车展实车内饰正式曝光
岚图汽车“听劝”!鸿蒙座舱5首搭,FREE+湾区车展实车内饰正式曝光打从记事儿起,张瑜就是一个喜欢观察动物的孩子。但这样喜欢动物的孩子,童年的时候却是个胆小鬼,并不敢和自然接触,连“捉蜻蜓”这种(zhèzhǒng)其他小孩眼中的常规操作都怕得要命。学着别的小伙伴做了抄网的张瑜,很快就掌握了捕捉技巧并成为这群孩子中捉蜻蜓效率最高的,但如何(rúhé)将(jiāng)蜻蜓从抄网中取出来,却让(ràng)张瑜犯了难,“我不敢直接伸手(shēnshǒu)抓,只能用手在外面隔(gé)着纱网捏住蜻蜓翅膀(chìbǎng),然后(ránhòu)另一只手伸进去,这样一里一外配合着,将蜻蜓左右翅膀合在一起,然后夹在手指间,确保它不会乱扑腾了才敢往外拿。”
这样的恐惧可不只针对蜻蜓,张瑜(zhāngyú)说,他童年时更害怕的是蟋蟀:为了加入胡同里的斗蛐蛐儿(qūqūér)队伍中,张瑜鼓起勇气准备捉几只(jǐzhī)蛐蛐儿饲养,然而,“捕捉(bǔzhuō)蛐蛐儿的过程对于我来说(láishuō)确实十分煎熬,因为它总会蹦,每一跳都会让我心里一激灵。”等到做了罩网,不用再徒手(túshǒu)捕捉,却又因为看到了蛐蛐儿的腹面而觉得恶心不已(bùyǐ),“当我抬起罩网时,它那肥胖惨白的腹部和(hé)大腿尽显无余。顿时,我心里一股恶心喷涌而出,恨不得把前天吃的东西都吐出来!想不到蛐蛐儿腹面给我的视觉感受竟会如此不爽!”
大雪后,等候拍摄绿头鸭的张瑜(zhāngyú)。(张瑜,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硕士,自然科学绘图师,生态摄影师,现为《博物》杂志(zázhì)插图主管)
喜欢看动物,却不敢碰动物,这两种纠结的(de)(de)(de)情绪缠绕了童年时的张瑜很久,一直到有一天(yītiān)中午放学途经农贸市场,张瑜发现了放在路边的两大筐雏(chú)鸭。扁扁的小嘴,像(xiàng)胶皮船桨一样的脚蹼,“看到它们第一眼时,我的心就被萌化了。”自此开启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养鸭子的经历,两只雏鸭的到来,消融了他对靠近动物的恐惧之心。两年前,张瑜出版了《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写下了自己与观察较(jiào)多的几种动物——鸭子、松鼠、刺猬、螳螂相识相知的故事。这段(duàn)童年对动物的“害怕”经历,也被他写入其中。
《那些动物教我的事(shì):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5月(yuè)
因为格外喜欢动物,张瑜走上了一条和动物有关的(de)人生之路(lù),从中学起,他就开始在野(zàiyě)外观鸟,后来(hòulái)如愿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鸟类学研究方向,再后来,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编辑部。因为常年致力于观察、记录城市动物生活,他还曾(céng)发表过演讲《我的城市丛林故事(gùshì)》。是的,在张瑜的眼中,我们所居住的北京,就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佳场所。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zhōukān)5月(yuè)30日专题《放下手机我们还能玩什么?》的B06版。
我(wǒ)对动物有一种普遍的热爱
新京报:在《那些动物(dòngwù)教我的事》里,你(nǐ)讲述了很多自己观察身边动物的经历,比如提到你很小就开始观察野鸭。在你还是一个(yígè)孩子的时候,你是如何开始对动物感兴趣的?父母在其中起到过一些引导作用吗(ma)?
张瑜: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自打记事,我就对动物特别着迷,一直(yìzhí)到现在,其实我还真(zhēn)没见过像我这么着迷的——尤其是对动物的形象。比如我喜欢鸭子(yāzi)。我养鸭子的时候,恨不得能眼不错珠(zhū)的一直看着它。我是看不腻的。养鸭子,养螳螂,在当时看来都有点不务正业(bùwùzhèngyè)。父母和我说,如果你能保证学习成绩没问题,就可以弄这些。为了达成(dáchéng)我的目标,我就会更主动地去学习。他们没有阻止(zǔzhǐ)过我什么,只是给了我一个限定。
新京报:你小时候最喜欢去什么(shénme)地方观察动物?
张瑜:当时只有动物园(dòngwùyuán),还有农贸市场。我喜欢这个(zhègè)东西,不是(shì)因为它是几级保护,它有多珍贵,或者它是什么明星物种,它在这个圈里多么有名。我就完全是对动物有一种普遍的热爱。
我(wǒ)们家(jiā)原来住的那个地方虽然不是农村,但守着河边有养羊的,我就非常愿意看羊。什么动物我都愿意看,哪怕是墙角落一只苍蝇(cāngyíng),我就看它怎么梳理头,怎么搓翅膀,怎么搓手,我感觉非常有意思,在这当中,我体会到了(le)个人能获得的一种快乐。
当时的宣传或者大人的一些指引可能(kěnéng)也影响了我,实际上左右了我的兴趣偏好。比如动物园里比较出名的是(shì)斑马、长颈鹿、犀牛、大象、狮子、老虎(lǎohǔ)、熊猫,到动物园就想看(kàn)这些所谓的“明星”。看上去像是大人带着我看这些,我就看这些,但其实也是我自发地想看,这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猛兽的一种(yīzhǒng)敬畏(jìngwèi),是人类的通性。当然,除了喜欢看猛兽,我还很喜欢看鸭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zēngzhǎng),我就慢慢不挑物种了。
新京报:说到观察,昆虫也是我们身边很容易观察到的(de)动物,但很多人对昆虫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应该(yīnggāi)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呢?
张瑜:先让孩子自主地(dì)去看一些昆虫,然后再进行选择(xuǎnzé),大人先别灌输虫子可怕(kěpà),虫子恶心什么的。一旦灌输了以后就很(hěn)麻烦了,烙印在孩子的头脑里边,就很不好去清除。所以即便大人不喜欢虫子,可是(kěshì)如果想培养孩子,让孩子建立兴趣的话,在保证(bǎozhèng)安全的情况下——比如说(bǐrúshuō)别弄有毒的虫子——让孩子去观察观察,看有没有喜欢的,比如有的喜欢瓢虫,有的喜欢蝴蝶,有的喜欢蜻蜓。找一个类群(lèiqún)喜欢的之后,通过观察这个类群,再逐步地衍射到其他的类群。比如像我(wǒ),我是先弄的螳螂,因为(yīnwèi)螳螂捕捉其他昆虫,我就养其他各种昆虫。我发现其他昆虫也很好玩,我就开始观察蝗虫,观察蝉,然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厌恶感就慢慢淡化了。
小(xiǎo)䴙䴘的“三国演义”
新京报:在咱们(zánmen)北京,有没有一些(yīxiē)适合孩子初入门的自然观察地点推荐呢?
张瑜:天坛观鸟吧。天坛的鸟类(niǎolèi)我拣(jiǎn)出名的说:常驻这边的乌鸦比较多。冬天的话,是观察雀鹰比较理想的一个地方——因为这边的雀鹰相对来说不是那么怕人了(le)——这里几乎是我首推的冬天观赏小型猛禽(měngqín)的地方。雀鹰虽然是猛禽,相比其他鸟种要敏感一些,但(dàn)经过这么些年(nián),它已经慢慢适应城市,适应公园的游人了。还有戴胜、灰椋鸟、红嘴蓝鹊、珠颈斑鸠……天坛的斑鸠非常多,所以冬天雀鹰会在(zài)这里常驻。
春秋过境的林鸟非常多,要一一列举(yīyīlièjǔ)出来,可能有几十种。比如四月底到五月下旬,有各种柳莺、翁、鸲、鸫(dōng)、鹀。天坛相当于一个城市绿岛,基本过路的柳莺都会落在那里歇脚,形成比较大的密度。在这个季节,特别是五一前后,听柳莺的歌唱是非常舒爽的。进入到六月是繁殖季,在这里的大部分是留鸟,还有一些夏季候鸟。除了灰(huī)喜鹊(huīxǐquè)、红嘴蓝鹊,灰椋鸟、乌(wū)鸫也非常常见(chángjiàn),还有金翅雀。
晨光(chénguāng)中城市中的灰喜鹊。张瑜 摄
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这三个鹊类,然后大嘴乌鸦,还有戴胜、珠颈斑鸠等,都好辨别。我觉得凭着(píngzhe)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些(zhèxiē)鸟基本是看一眼就不会忘了,因为它们的特征太明显了。在游园(yóuyuán)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反复看到这些鸟类强化(qiánghuà)记忆(jìyì),基本一趟游园下来,能认识差不多10种鸟。
新京报:在你的(de)观察经历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
张瑜:因为距离的原因,我现在去奥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sēnlíngōngyuán))比较多,我现在并不以观鸟为主(wéizhǔ),我主要观察自然物候(wùhòu),更多的是观察细微行为的差异或者记录生活史。具体而言,我经常跟踪一个(yígè)个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小的群体,跟踪它们一年四季的变化。
小䴙䴘打架。张瑜 摄(shè)
我曾经写过一个小䴙䴘“三国演义”的故事。小䴙䴘是一种小型水鸟,观察点在沉水廊道的两侧。有三家(jiā)小䴙䴘以人工建筑小桥还有廊道为区隔,作为它们地盘的界限,各自(gèzì)独占一方。当然相互之间也会(huì)有渗入,比如(bǐrú)b家可能会过来a家的地界边界偷吃——毕竟它们各自的家园都不(bù)算大,食物资源(zīyuán)有限,有时候就会出现偷盗行为——在人家地盘的资源里寻找猎物。小䴙䴘以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在鸟类繁殖(fánzh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它们是严格守卫的,不允许其他(qítā)同类进入。如果被同类进入,它们会有反抗,有防御(fángyù),打不过被对方入侵就只能自己跑了——相当于这个地盘被别人占了。
新(xīn)京报:这些活动范围的边界有没有一些标志呢?
张瑜:因为这个(zhègè)水域结构比较复杂,中间有游人(yóurén)走(zǒu)的路,就相当于把两个水面分开了。这是一种形式。还有(háiyǒu)比如说小桥也是一种。小䴙䴘们通过这种形式大致圈定(quāndìng)领地,如果是比较大的水面,它们会各占一方(yīfāng)。作为观察者如何判断呢?就是判断它们在哪个地方“打架”打得比较厉害,而且在这个地方常有“战局转换”——比如在这个位置东侧,a打b逃(táo)、西侧则是b打a逃,基本上这个地方就是它们领地的边界。
新京报:小䴙䴘是(shì)如何“打架”的呢?
张瑜:动物行为都有一套程序,跟咱们人类打架一样,通常情况下它们不是先动手,是先“吵架”——警告,吵得不行了再打。比如(bǐrú)会先用叫声,还(hái)有一些短距离的冲刺行为警示对方,如果对方还不走,就在水面(shuǐmiàn)上噼里啪啦地乱(luàn)抽(chōu)、乱踩、乱啄,有时候还会潜到水下继续打。
孩子对自然的(de)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新京报:你(nǐ)对观察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各种小动物很有经验,特别(tèbié)是观察鸭子、刺猬、松鼠等。比如绿头鸭就是咱们北京的优势鸟类物种(wùzhǒng),你有一些观察地点推荐吗?
张瑜:绿头鸭在北京的分布(fēnbù)非常广,像圆明园、颐和园(yíhéyuán)都可以观察鸭子,还有北海、陶然亭,有比较大的水面都可以。
松鼠的(de)话,天坛、颐和园、香山、植物园都可以。零(líng)基础的观察者,我建议在它们数量最多、最活跃的时候去,这样(zhèyàng)遇见率会很高,不会有挫败感。因为一年四季,动物有它们不同的生活节律,种群数量也是有变化的。比如春季,是松鼠种群数量最低的时候;夏季虽然是繁殖期,但夏季太热,它们的生活以歇伏为主(wéizhǔ),在树上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所以也不容易看到(kàndào)。但进入到秋天,特别(tèbié)是八月(bāyuè)底,以及整个九月(jiǔyuè)都非常好见到。这个时候小松鼠已经长大了,非常活跃,而且它们从早到晚一直忙碌着(zhe)收集食物(shíwù),想看不见都很难了——除非闭着眼(zhuóyǎn)。我们可以在最容易看到的时间段积累一些观察经验,再逐步渗透到其他季节来丰富自己的观察。要不然一上来就选择冬季或者夏季,很容易挫败。
刺猬比较敏感,但在一些(yīxiē)老的(de)小区都有,可以在晚上出来(chūlái)溜达,看一看。刺猬和人的活动时间有一个错峰,如果(rúguǒ)小区人特别少,它(tā)白天就(jiù)可以出来。如果小区里(lǐ)人多、车多,它就有可能半夜12点以后,人真正进入睡眠以后才出来。在食物需要比较大的时候,它白天也会出来。但在普通小区里看刺猬,尤其是夏天晚上,可能看一下就完了。如果长时间观察它,首先蚊子咬就很麻烦。孩子(háizi)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在各自所在的小区,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段,在小区里溜达溜达,如果听到草丛里有沙沙的,走动摩擦草的声音(shēngyīn),可以留意看一看,一般情况下都能见到。
在小区里,刺猬和黄鼬是比较主要的,其他就是流浪猫(māo)。很多小区会喂流浪猫,喂猫点有很多猫粮,刺猬跟黄鼠狼都会去吃。如果没有投喂流浪猫的,刺猬就会挖土里边的虫子,比如金龟子、蚯蚓吃。当然,在小区观察黄鼬比较麻烦,因为黄鼬动作(dòngzuò)太快,而且它怕人。可能(kěnéng)人还没反应过来(guòlái)是什么,就光看见(kànjiàn)一个身影跑了。
新京报:有一些观察建议(jiànyì)吗?
张瑜:建议就是不投喂(wèi)、保持距离。现在公园里很多人投喂,咱们先不说对(duì)它健康影响怎么样,这首先对它的(de)行为影响就比较大。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投喂,静静观察就好。
观察什么呢?孩子也好,大人(dàrén)也好,其实都喜欢看动物吃东西,这(zhè)是一件非常享受的(de)事情。比如小䴙䴘,觅食行为非常复杂,可以看到它(tā)们吃什么,怎么(zěnme)捕捉不同的食物,什么时候需要潜水,什么时候吃饱(chībǎo)了,吃饱以后有没有洗浴,洗浴的顺序是什么?洗浴完以后怎么梳理(shūlǐ)?它在(zài)什么地方梳理羽毛,怎么睡觉。观察它日常(rìcháng)的行走、坐卧、吃喝拉撒,这都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为什么比植物吸引人?就是因为它会(huì)动。所以观察它们的行为都会非常开心。而行为当中,觅食行为又是动物生活中的一个大项。比如观察小鸭子,看它怎么吃,怎么逮蜻蜓,看它是不是会逮鱼?在不同的水域,它采用什么样不同的方式去觅食。
新(xīn)京报:带着孩子进行自然观察,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张瑜:我觉得思想上的准备大于物质上的准备。比如说特别想今天认识多少(duōshǎo)种鸟,看到多少种鸟,这样目的性太强,这个要求(yāoqiú)有点太高,就比较(bǐjiào)容易失落。所以要以一颗(yīkē)平常心,看到什么都可以,比较“佛系”,进行游园(yóuyuán)式的观赏。特别是对于零基础的初级观察者,保持这样的心态可能会更随性、更坦然一些。装备上没有什么特殊。可以准备望远镜以及必要的图鉴,尝试(chángshì)着对照辨别一下是哪些物种。
新京报:很多人在带孩子去各种场所(chǎngsuǒ)之前,可能会进行一些知识性的讲解,也有(yǒu)一些人比较佛系,基本(jīběn)是等待孩子自主发现。在你看来,这种知识性的讲解和孩子们的自主发现,哪一种会更好一些?
张瑜:我个人和别人的学习方式不太一样。因为我不愿意问别人,就愿意自己去(qù)记、去查、去看、去想,所以我挺建议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ràng)大人(dàrén)去灌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觉得没必要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在多长时间内(nèi)认识多少种鸟,看到鸟类要讲清楚它们(tāmen)的差异……这些定性有点像应试教育,我个人不太推崇。我推崇的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先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让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有问题回来慢慢查证(cházhèng)或研究,再带(dài)着问题进入下一次的观察。家长只需要和孩子们一块(yīkuài)去走走,去看看。这样(zhèyàng)一次次滚动下来,我觉得孩子对自然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校对(jiàoduì)/薛京宁 柳宝庆
打从记事儿起,张瑜就是一个喜欢观察动物的孩子。但这样喜欢动物的孩子,童年的时候却是个胆小鬼,并不敢和自然接触,连“捉蜻蜓”这种(zhèzhǒng)其他小孩眼中的常规操作都怕得要命。学着别的小伙伴做了抄网的张瑜,很快就掌握了捕捉技巧并成为这群孩子中捉蜻蜓效率最高的,但如何(rúhé)将(jiāng)蜻蜓从抄网中取出来,却让(ràng)张瑜犯了难,“我不敢直接伸手(shēnshǒu)抓,只能用手在外面隔(gé)着纱网捏住蜻蜓翅膀(chìbǎng),然后(ránhòu)另一只手伸进去,这样一里一外配合着,将蜻蜓左右翅膀合在一起,然后夹在手指间,确保它不会乱扑腾了才敢往外拿。”
这样的恐惧可不只针对蜻蜓,张瑜(zhāngyú)说,他童年时更害怕的是蟋蟀:为了加入胡同里的斗蛐蛐儿(qūqūér)队伍中,张瑜鼓起勇气准备捉几只(jǐzhī)蛐蛐儿饲养,然而,“捕捉(bǔzhuō)蛐蛐儿的过程对于我来说(láishuō)确实十分煎熬,因为它总会蹦,每一跳都会让我心里一激灵。”等到做了罩网,不用再徒手(túshǒu)捕捉,却又因为看到了蛐蛐儿的腹面而觉得恶心不已(bùyǐ),“当我抬起罩网时,它那肥胖惨白的腹部和(hé)大腿尽显无余。顿时,我心里一股恶心喷涌而出,恨不得把前天吃的东西都吐出来!想不到蛐蛐儿腹面给我的视觉感受竟会如此不爽!”
大雪后,等候拍摄绿头鸭的张瑜(zhāngyú)。(张瑜,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硕士,自然科学绘图师,生态摄影师,现为《博物》杂志(zázhì)插图主管)
喜欢看动物,却不敢碰动物,这两种纠结的(de)(de)(de)情绪缠绕了童年时的张瑜很久,一直到有一天(yītiān)中午放学途经农贸市场,张瑜发现了放在路边的两大筐雏(chú)鸭。扁扁的小嘴,像(xiàng)胶皮船桨一样的脚蹼,“看到它们第一眼时,我的心就被萌化了。”自此开启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养鸭子的经历,两只雏鸭的到来,消融了他对靠近动物的恐惧之心。两年前,张瑜出版了《那些动物教我的事: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写下了自己与观察较(jiào)多的几种动物——鸭子、松鼠、刺猬、螳螂相识相知的故事。这段(duàn)童年对动物的“害怕”经历,也被他写入其中。
《那些动物教我的事(shì):一位自然观察者的博物学札记》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3年5月(yuè)
因为格外喜欢动物,张瑜走上了一条和动物有关的(de)人生之路(lù),从中学起,他就开始在野(zàiyě)外观鸟,后来(hòulái)如愿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鸟类学研究方向,再后来,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编辑部。因为常年致力于观察、记录城市动物生活,他还曾(céng)发表过演讲《我的城市丛林故事(gùshì)》。是的,在张瑜的眼中,我们所居住的北京,就是我们亲近自然的最佳场所。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zhōukān)5月(yuè)30日专题《放下手机我们还能玩什么?》的B06版。
我(wǒ)对动物有一种普遍的热爱
新京报:在《那些动物(dòngwù)教我的事》里,你(nǐ)讲述了很多自己观察身边动物的经历,比如提到你很小就开始观察野鸭。在你还是一个(yígè)孩子的时候,你是如何开始对动物感兴趣的?父母在其中起到过一些引导作用吗(ma)?
张瑜: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自打记事,我就对动物特别着迷,一直(yìzhí)到现在,其实我还真(zhēn)没见过像我这么着迷的——尤其是对动物的形象。比如我喜欢鸭子(yāzi)。我养鸭子的时候,恨不得能眼不错珠(zhū)的一直看着它。我是看不腻的。养鸭子,养螳螂,在当时看来都有点不务正业(bùwùzhèngyè)。父母和我说,如果你能保证学习成绩没问题,就可以弄这些。为了达成(dáchéng)我的目标,我就会更主动地去学习。他们没有阻止(zǔzhǐ)过我什么,只是给了我一个限定。
新京报:你小时候最喜欢去什么(shénme)地方观察动物?
张瑜:当时只有动物园(dòngwùyuán),还有农贸市场。我喜欢这个(zhègè)东西,不是(shì)因为它是几级保护,它有多珍贵,或者它是什么明星物种,它在这个圈里多么有名。我就完全是对动物有一种普遍的热爱。
我(wǒ)们家(jiā)原来住的那个地方虽然不是农村,但守着河边有养羊的,我就非常愿意看羊。什么动物我都愿意看,哪怕是墙角落一只苍蝇(cāngyíng),我就看它怎么梳理头,怎么搓翅膀,怎么搓手,我感觉非常有意思,在这当中,我体会到了(le)个人能获得的一种快乐。
当时的宣传或者大人的一些指引可能(kěnéng)也影响了我,实际上左右了我的兴趣偏好。比如动物园里比较出名的是(shì)斑马、长颈鹿、犀牛、大象、狮子、老虎(lǎohǔ)、熊猫,到动物园就想看(kàn)这些所谓的“明星”。看上去像是大人带着我看这些,我就看这些,但其实也是我自发地想看,这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猛兽的一种(yīzhǒng)敬畏(jìngwèi),是人类的通性。当然,除了喜欢看猛兽,我还很喜欢看鸭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zēngzhǎng),我就慢慢不挑物种了。
新京报:说到观察,昆虫也是我们身边很容易观察到的(de)动物,但很多人对昆虫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应该(yīnggāi)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呢?
张瑜:先让孩子自主地(dì)去看一些昆虫,然后再进行选择(xuǎnzé),大人先别灌输虫子可怕(kěpà),虫子恶心什么的。一旦灌输了以后就很(hěn)麻烦了,烙印在孩子的头脑里边,就很不好去清除。所以即便大人不喜欢虫子,可是(kěshì)如果想培养孩子,让孩子建立兴趣的话,在保证(bǎozhèng)安全的情况下——比如说(bǐrúshuō)别弄有毒的虫子——让孩子去观察观察,看有没有喜欢的,比如有的喜欢瓢虫,有的喜欢蝴蝶,有的喜欢蜻蜓。找一个类群(lèiqún)喜欢的之后,通过观察这个类群,再逐步地衍射到其他的类群。比如像我(wǒ),我是先弄的螳螂,因为(yīnwèi)螳螂捕捉其他昆虫,我就养其他各种昆虫。我发现其他昆虫也很好玩,我就开始观察蝗虫,观察蝉,然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厌恶感就慢慢淡化了。
小(xiǎo)䴙䴘的“三国演义”
新京报:在咱们(zánmen)北京,有没有一些(yīxiē)适合孩子初入门的自然观察地点推荐呢?
张瑜:天坛观鸟吧。天坛的鸟类(niǎolèi)我拣(jiǎn)出名的说:常驻这边的乌鸦比较多。冬天的话,是观察雀鹰比较理想的一个地方——因为这边的雀鹰相对来说不是那么怕人了(le)——这里几乎是我首推的冬天观赏小型猛禽(měngqín)的地方。雀鹰虽然是猛禽,相比其他鸟种要敏感一些,但(dàn)经过这么些年(nián),它已经慢慢适应城市,适应公园的游人了。还有戴胜、灰椋鸟、红嘴蓝鹊、珠颈斑鸠……天坛的斑鸠非常多,所以冬天雀鹰会在(zài)这里常驻。
春秋过境的林鸟非常多,要一一列举(yīyīlièjǔ)出来,可能有几十种。比如四月底到五月下旬,有各种柳莺、翁、鸲、鸫(dōng)、鹀。天坛相当于一个城市绿岛,基本过路的柳莺都会落在那里歇脚,形成比较大的密度。在这个季节,特别是五一前后,听柳莺的歌唱是非常舒爽的。进入到六月是繁殖季,在这里的大部分是留鸟,还有一些夏季候鸟。除了灰(huī)喜鹊(huīxǐquè)、红嘴蓝鹊,灰椋鸟、乌(wū)鸫也非常常见(chángjiàn),还有金翅雀。
晨光(chénguāng)中城市中的灰喜鹊。张瑜 摄
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这三个鹊类,然后大嘴乌鸦,还有戴胜、珠颈斑鸠等,都好辨别。我觉得凭着(píngzhe)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些(zhèxiē)鸟基本是看一眼就不会忘了,因为它们的特征太明显了。在游园(yóuyuán)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反复看到这些鸟类强化(qiánghuà)记忆(jìyì),基本一趟游园下来,能认识差不多10种鸟。
新京报:在你的(de)观察经历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有趣的故事?
张瑜:因为距离的原因,我现在去奥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sēnlíngōngyuán))比较多,我现在并不以观鸟为主(wéizhǔ),我主要观察自然物候(wùhòu),更多的是观察细微行为的差异或者记录生活史。具体而言,我经常跟踪一个(yígè)个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小的群体,跟踪它们一年四季的变化。
小䴙䴘打架。张瑜 摄(shè)
我曾经写过一个小䴙䴘“三国演义”的故事。小䴙䴘是一种小型水鸟,观察点在沉水廊道的两侧。有三家(jiā)小䴙䴘以人工建筑小桥还有廊道为区隔,作为它们地盘的界限,各自(gèzì)独占一方。当然相互之间也会(huì)有渗入,比如(bǐrú)b家可能会过来a家的地界边界偷吃——毕竟它们各自的家园都不(bù)算大,食物资源(zīyuán)有限,有时候就会出现偷盗行为——在人家地盘的资源里寻找猎物。小䴙䴘以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在鸟类繁殖(fánzh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它们是严格守卫的,不允许其他(qítā)同类进入。如果被同类进入,它们会有反抗,有防御(fángyù),打不过被对方入侵就只能自己跑了——相当于这个地盘被别人占了。
新(xīn)京报:这些活动范围的边界有没有一些标志呢?
张瑜:因为这个(zhègè)水域结构比较复杂,中间有游人(yóurén)走(zǒu)的路,就相当于把两个水面分开了。这是一种形式。还有(háiyǒu)比如说小桥也是一种。小䴙䴘们通过这种形式大致圈定(quāndìng)领地,如果是比较大的水面,它们会各占一方(yīfāng)。作为观察者如何判断呢?就是判断它们在哪个地方“打架”打得比较厉害,而且在这个地方常有“战局转换”——比如在这个位置东侧,a打b逃(táo)、西侧则是b打a逃,基本上这个地方就是它们领地的边界。
新京报:小䴙䴘是(shì)如何“打架”的呢?
张瑜:动物行为都有一套程序,跟咱们人类打架一样,通常情况下它们不是先动手,是先“吵架”——警告,吵得不行了再打。比如(bǐrú)会先用叫声,还(hái)有一些短距离的冲刺行为警示对方,如果对方还不走,就在水面(shuǐmiàn)上噼里啪啦地乱(luàn)抽(chōu)、乱踩、乱啄,有时候还会潜到水下继续打。
孩子对自然的(de)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新京报:你(nǐ)对观察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各种小动物很有经验,特别(tèbié)是观察鸭子、刺猬、松鼠等。比如绿头鸭就是咱们北京的优势鸟类物种(wùzhǒng),你有一些观察地点推荐吗?
张瑜:绿头鸭在北京的分布(fēnbù)非常广,像圆明园、颐和园(yíhéyuán)都可以观察鸭子,还有北海、陶然亭,有比较大的水面都可以。
松鼠的(de)话,天坛、颐和园、香山、植物园都可以。零(líng)基础的观察者,我建议在它们数量最多、最活跃的时候去,这样(zhèyàng)遇见率会很高,不会有挫败感。因为一年四季,动物有它们不同的生活节律,种群数量也是有变化的。比如春季,是松鼠种群数量最低的时候;夏季虽然是繁殖期,但夏季太热,它们的生活以歇伏为主(wéizhǔ),在树上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所以也不容易看到(kàndào)。但进入到秋天,特别(tèbié)是八月(bāyuè)底,以及整个九月(jiǔyuè)都非常好见到。这个时候小松鼠已经长大了,非常活跃,而且它们从早到晚一直忙碌着(zhe)收集食物(shíwù),想看不见都很难了——除非闭着眼(zhuóyǎn)。我们可以在最容易看到的时间段积累一些观察经验,再逐步渗透到其他季节来丰富自己的观察。要不然一上来就选择冬季或者夏季,很容易挫败。
刺猬比较敏感,但在一些(yīxiē)老的(de)小区都有,可以在晚上出来(chūlái)溜达,看一看。刺猬和人的活动时间有一个错峰,如果(rúguǒ)小区人特别少,它(tā)白天就(jiù)可以出来。如果小区里(lǐ)人多、车多,它就有可能半夜12点以后,人真正进入睡眠以后才出来。在食物需要比较大的时候,它白天也会出来。但在普通小区里看刺猬,尤其是夏天晚上,可能看一下就完了。如果长时间观察它,首先蚊子咬就很麻烦。孩子(háizi)们如果感兴趣,可以在各自所在的小区,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段,在小区里溜达溜达,如果听到草丛里有沙沙的,走动摩擦草的声音(shēngyīn),可以留意看一看,一般情况下都能见到。
在小区里,刺猬和黄鼬是比较主要的,其他就是流浪猫(māo)。很多小区会喂流浪猫,喂猫点有很多猫粮,刺猬跟黄鼠狼都会去吃。如果没有投喂流浪猫的,刺猬就会挖土里边的虫子,比如金龟子、蚯蚓吃。当然,在小区观察黄鼬比较麻烦,因为黄鼬动作(dòngzuò)太快,而且它怕人。可能(kěnéng)人还没反应过来(guòlái)是什么,就光看见(kànjiàn)一个身影跑了。
新京报:有一些观察建议(jiànyì)吗?
张瑜:建议就是不投喂(wèi)、保持距离。现在公园里很多人投喂,咱们先不说对(duì)它健康影响怎么样,这首先对它的(de)行为影响就比较大。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投喂,静静观察就好。
观察什么呢?孩子也好,大人(dàrén)也好,其实都喜欢看动物吃东西,这(zhè)是一件非常享受的(de)事情。比如小䴙䴘,觅食行为非常复杂,可以看到它(tā)们吃什么,怎么(zěnme)捕捉不同的食物,什么时候需要潜水,什么时候吃饱(chībǎo)了,吃饱以后有没有洗浴,洗浴的顺序是什么?洗浴完以后怎么梳理(shūlǐ)?它在(zài)什么地方梳理羽毛,怎么睡觉。观察它日常(rìcháng)的行走、坐卧、吃喝拉撒,这都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为什么比植物吸引人?就是因为它会(huì)动。所以观察它们的行为都会非常开心。而行为当中,觅食行为又是动物生活中的一个大项。比如观察小鸭子,看它怎么吃,怎么逮蜻蜓,看它是不是会逮鱼?在不同的水域,它采用什么样不同的方式去觅食。
新(xīn)京报:带着孩子进行自然观察,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张瑜:我觉得思想上的准备大于物质上的准备。比如说特别想今天认识多少(duōshǎo)种鸟,看到多少种鸟,这样目的性太强,这个要求(yāoqiú)有点太高,就比较(bǐjiào)容易失落。所以要以一颗(yīkē)平常心,看到什么都可以,比较“佛系”,进行游园(yóuyuán)式的观赏。特别是对于零基础的初级观察者,保持这样的心态可能会更随性、更坦然一些。装备上没有什么特殊。可以准备望远镜以及必要的图鉴,尝试(chángshì)着对照辨别一下是哪些物种。
新京报:很多人在带孩子去各种场所(chǎngsuǒ)之前,可能会进行一些知识性的讲解,也有(yǒu)一些人比较佛系,基本(jīběn)是等待孩子自主发现。在你看来,这种知识性的讲解和孩子们的自主发现,哪一种会更好一些?
张瑜:我个人和别人的学习方式不太一样。因为我不愿意问别人,就愿意自己去(qù)记、去查、去看、去想,所以我挺建议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ràng)大人(dàrén)去灌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觉得没必要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在多长时间内(nèi)认识多少种鸟,看到鸟类要讲清楚它们(tāmen)的差异……这些定性有点像应试教育,我个人不太推崇。我推崇的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方式,先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让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有问题回来慢慢查证(cházhèng)或研究,再带(dài)着问题进入下一次的观察。家长只需要和孩子们一块(yīkuài)去走走,去看看。这样(zhèyàng)一次次滚动下来,我觉得孩子对自然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校对(jiàoduì)/薛京宁 柳宝庆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