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68岁老农的“生态经”:土法创高产,麦香飘四方

体育正文 210 0

68岁老农的“生态经”:土法创高产,麦香飘四方

68岁老农的“生态经”:土法创高产,麦香飘四方

“镇上号召土地规模经营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些(zhèxiē)地不能让外人种了,得自己经手才踏实。” 68岁的种粮大户(dàhù)赵立贵从缺衣少食的年代(niándài)走来,一心忧虑有旁人“怠慢”了周边的庄稼地。 怀揣着这份责任和决心,2017年,他倾注所有,果断承包了邹平市韩店镇的900多亩(duōmǔ)土地,成立庆丰知青家庭农场。年近七旬的他依然腰杆笔直、走路带风(dàifēng),笑称自己(zìjǐ)“一身力气”。 又到麦收季,走进赵立贵承包的田,只见行距(hángjù)比周边地块宽绰(kuānchuò)不少。这是赵立贵的“独家秘籍”,在(zài)他看来,种好地不止需要热情,“还得想出好办法来。” 宽行密植蕴藏(yùncáng)高产密码 周边的农户都评价赵立贵,“种地能闪(shǎn)(空)一半。”但在每年(nián)麦收的时候,这片“闪”一半的地都能实现(shíxiàn)高产。赵立贵回忆,最高产量(chǎnliàng)出现在2021年,平均亩产在1360斤,预计今年也能超过1300斤。 剥开几粒麦仁放在掌心,明显比周边地块的更显(gèngxiǎn)饱满(bǎomǎn)沉实,这正是高亩产的原因。赵立贵说,这片地采用宽行距(hángjù)配合宽苗带的种植模式,行距近40厘米,苗带宽10厘米,播种(bōzhǒng)玉米时,行距达到80厘米。 右为赵立贵田里(tiánlǐ)的麦子。 这种宽(kuān)苗带种植保证了足够(zúgòu)的植株数量,是产量的基础;而精心设计的宽行距(hángjù),则是赵立贵(zhàolìguì)高产“秘籍”的关键所在。他解释,一是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让更多小麦植株得到好的光照、通风条件及较小的养分竞争压力,二是方便实施玉米轮作种植,充分保证地力。 “行距是我就精心计算过的(de)(de),拖拉机和自走式喷灌等设备作业时,刚好不会压到麦苗,从源头减损。”赵立贵(zhàolìguì)介绍。他估算,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单位面积播种的种子量与传统密植相当,但因为布局优化,实际有效生长的植株(zhízhū)密度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一亩地的水平。 看似“不惜(bùxī)地”,实则极其“下本”,他最看重地力。租地之初,为了(le)收购优质牛粪,他走遍了周围好几个乡镇的中大型养殖场(yǎngzhíchǎng),和工人们开着4台挖土机,每次摊晒牛粪动辄20多天。 一锹(yīqiāo)粪肥一瓢水,前期的投入,是这位老农民前半生的积蓄(jīxù)。这块土地,逐渐以一年接一年的丰产回馈着沉甸甸的用心。 用“土办法”除草(chúcǎo)灭虫 每年秋播之前(zhīqián),赵立贵收来的有机粪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tā)介绍(jièshào)了独创的灭草技术,避免使用除草剂。打破秋收后立刻播种冬小麦的规律,先在地里上一层厚厚的牛粪。若恰逢雨水,自然浸润;若天公不作美,则辅以少量灌溉。目的(mùdì)只有一个:唤醒沉睡的草种,诱其发芽(fāyá)。 “关键就是掌握除草的(de)时机,一般就播种前3到7天左右,把土壤的水分控制好!”赵立贵回忆道:“去年天气预报10月18日有中到大雨,结果雨一直(yìzhí)连绵下到25号,地里进不去(jìnbùqù)人。等播种时,地里已经长了绿油油的一层嫩草。这时候再用(zàiyòng)机器把地深翻一遍,草就不见踪影(bújiànzōngyǐng)了。” “有个专家来看的时候,表示很惊讶,但他(tā)也告诉我,不打除草剂可以使亩产提高200~300斤。”这让赵立贵(zhàolìguì)很受鼓舞。 “光指望干不行,得想出好办法(bànfǎ)来。”赵立贵学历不高(bùgāo),但在种地这件事上,尤其热爱钻研。为了买到理想的(de)旋耕机(xuángēngjī),他奔波了多地访问厂家,买不到心仪的播种机械,他就自己动手改,调整播种间距的同时,大幅增加后滚轮的着地面积,提升镇压效果。 虽然年近七旬,他脑海中的(de)“农业雷达”仍敏锐感知着新事物,庆丰知青家庭农场也成为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示范区。最近(zuìjìn),一种“以虫治虫”的生态(shēngtài)灭虫方式引起赵立贵的注意(zhùyì),他正期待着下个作物管理期,期待酣畅淋漓的实践,注入丰产丰收(fēngshōu)的动能。 在庆丰知青家庭农场的(de)院子里,数头健壮骡马静立。它们是这片900多亩田地(tiándì)上的特殊“劳力”,承载着赵立贵对传统农耕的眷恋,也与(yǔ)轰鸣的现代农业机械形成了鲜明对比。 骡子和马(mǎ)是这里的特殊“劳力”。 “拉着它们耕地是(shì)我的(de)个人爱好,家里老一辈,种地的那股用心劲儿,一辈子(yībèizi)也忘不了。我很喜欢跟他们学种地。”赵立贵感慨道,“总觉得那时候自家地里磨出的面粉,比现在的香,有粮食味。”这份对传统风味(fēngwèi)的追忆,正是他坚持用骡子耕地的动力之一。 不过,赵立贵并非完全(wánquán)排斥现代技术(jìshù)——他同样熟练地使用(shǐyòng)着各类农业机械。在他手中,古老的畜力耕作与现代机械化作业并非非此即彼,而是根据农事需求,共同服务于这片追求绿色标准的土地。 “可别小瞧我这些骡子(luózi),一天也能耕100多亩(duōmǔ)地哩!”赵立贵笑着说。 近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赵立贵成功申请了20亩的农业(nóngyè)设施用地指标,打算建烘干设备和(hé)高标准粮仓,做好产业链配套。 在坚持生态种植(zhòngzhí)与减肥减药的同时,赵立(zhàolì)贵用自产的面粉结合石磨加工工艺,将产业链延长至人们的餐桌。他磨出 原生态小麦粉,也加工面条(miàntiáo),产品因(yīn)纯粹、本真的风味而受到市场的追捧。因为产能有限,只能采用“订单销售”的模式。 赵立贵还种植了一些蔬菜(shūcài),依然延续着生态种植的理念。 走进磨坊,数台石磨正静静等待今年的新粮,麦收后,将有新的一批优质小麦粉走出农场。“咱不想掺(càn)添加剂,也不懂怎么掺。”他说,由于没有添加剂,小麦粉和面条的保质期(bǎozhìqī)比市面上的产品短出不少(bùshǎo),他正琢磨着,怎么样缩短(suōduǎn)加工时间,让产品更好地“走出去”。 当新麦入(màirù)磨,那份承载着土地记忆与匠人苦心的麦香(màixiāng),将再次飘散,慰藉(wèijiè)着人们对“粮食本味”的朴素向往。这正是赵立贵在无数个倾注心血的日夜所期盼的。 (大众新闻·农村(nóngcūn)大众记者 周桐 向雨瑶 通讯员 李晓伟)
68岁老农的“生态经”:土法创高产,麦香飘四方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